走进怒江大峡谷深处的丙中洛,用豁然开朗来表 达人们的感想,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的确,从怒江大峡谷的起点六库到丙中洛近300公里的行程,一路都是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深沟。到了丙中洛,忽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时,竞忽发奇想:当年陶渊明先生是不是到过丙中洛后才触发了灵感,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桃花源记》。
千里怒江第一湾,把坎桶村紧紧地抱在怀中。尽管解放初期这里曾是麻风病患者的集中治疗地,给这里留下了“麻风湾”的邪名。随着医学的发达,当年从各地聚集在此的麻风病患者,陆续返回了自己的家,这个村子也因此没有了往日的恐怖。相反,风光旖旎、三面环水、坐落于怒江第一湾腹地的的坎桶村,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国内外游客一次又一次地将其摄入镜头,定格在胶片上,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往前走,就到了老虎迷路的地方--孜当。在密 不透风的松林里,隐藏着三个小湖孜当湖、栗树湖、曹蒲湖。她们像三颗明珠,在绿宝石般的密林里闪闪 发光。改当台地尽头,隔江相望,怒江第二湾的台地 像一条苍龙,静卧在怒江里,横架在江上的吊桥以一根铁链牵住了它,似一幅绳牵苍龙的画卷。台地上的扎拉桶村,房前屋后种满了桃树,每到春天,粉红色的桃花似彩霞映红了小岛,加之小岛上的居民每年桃花开的时候还过桃花节,后人就将其称为桃花岛。
进入丙中洛坝子,层层叠叠的田野扑入怀中;飘香的稻谷,在微风的吹拂下,抖出一道又一道的的金波。
稻田边的台地上,金黄的板栗和油桐尽力地表现着秋韵。蓝天白雪,远山近水,袅袅炊烟,好一个人间仙境。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爬上了贡打山,回首眺望丙中洛坝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个坝子分成三块,甲生洛河、格马洛河山西向东缓缓注入怒江。坝子四周,全是白雪皑皑的山峰,形成了独有的“江河为池,雪山为城”的自然奇观。正西边,高黎贡山最高峰,海拔达5128米的卡瓦卡博直插蓝天。仔细看,卡瓦卡博如同一个酣睡的美少女,其额、鼻、唇、颈及高耸的美乳如同人工雕琢一般,形神俱备。卡瓦卡博是独龙语,意为高大的雪山,居住在此山东面的怒族和西面的独龙族,均把此山视为自己始祖的发祥地而顶礼膜拜,民间至今还 流传着有关卡瓦卡博的美丽传说。而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则把卡瓦卡博列为十大神山之首“更念其布”来崇拜它。在藏传佛教经文《松义》中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祈祷和赞颂词。爬上贡打山,霜叶尽染,大片大片的松林中缀满了黄、红枝叶,把贡打山打扮得分外妖娆。
北面,两座悬崖构成了天然的两头相互嬉戏的大象,两头大象头之间,留有一石缝,白云从后面来回飘动,把两头大象也弄得来回移动。西面,有一独立山峰,顶部
如同乳头,山峰对面有一仙女洞,当地人就取名为仙女峰。沿着用羊脂玉铺筑的小路走去,路的尽头,就是观看怒江第一湾最理想的地点。站在这里俯视第一湾,你会惊奇地发现,坎桶村居住的台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伸入水中的乌龟头,与其相连的王期山梁就是龟壳,整个山梁如同一只千年巨龟在大海中遨游。如果倒着看,坎桶村的台地又似一个人头,台地上的石头、树木构成了五官,王期岩两边的怒江构成了人的双肩,整个图案酷似—个侧头的巨人半身像,令人叹为观止。在此地,有人曾很幸运地见到过佛光。
下山后,我们直奔石门关。途中,导游又给我们指点了丙中洛的十大神山--卡瓦卡博、贡打、桶都吉江才、信灵干嘎目沈、怕姆乃、扎朵达雅初姆、杰才木拉日呢、登雀其吉布卓、将太下灵信木、阿妮日宗甲姆。因这些神山大多数是藏话,费了好大劲才将其记记下。
到了重丁天主教堂,恰巧信徒礼拜,庄重的和声从教堂里传出,直入云天,久久不散。教堂的西北角,有—个外国传教士的墓,因无墓碑,无法了解其姓名及来历。西南面,还残留着始建于20世纪初的原教堂的围墙。沿着小路再走不远,便可步入藏 传佛教的圣地普化寺。这个始建于1766年的寺庙,曾经是丙中洛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当年凡居住在贡山境内(除独龙江外)的居民都要向普化寺交纳贡税。当时的普化寺占地3千多平方米,一进四院,正殿三层高十丈,雕梁画栋,内有泥塑佛像及彩色壁画。200多年来,普化寺历经沧桑,“文”期间,该寺庙宇,经书、法具全被破坏,仅残留墙上的斑驳的壁画。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原址重建,但昔日的辉煌却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穿行在乡间小道,路过寨子,每家的房前都有一个祭台,里面插着树枝,有的还挂有经幡,这是信仰原始宗教的群众祭祀神灵的地方。在丙中洛,不论是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佛教庙宇,都建在村子里。有的家庭一家几口人,各信各的教,互不干涉,形成了丙中洛人神共居、三大宗教并存、原始宗教渗和的奇观。
沿着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小路,向石门关走去。甲生村的房前屋后,长满了板栗和核桃,有的已有百年树龄。据说,这些板栗、核桃都是传教士从国外带来的种子,它们经过百年的风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快到石门关时,见公路上方皆是片状山石,有的像罗列的经书,有的像平放的报纸,轻轻用力一剥,即可剥出很薄的石片。这自然就成了丙中洛村民天然的房瓦,有的还把石片削成了圆状,架在火上,用于烤粑粑,石板上烤出的粑粑又香又脆,是那里的一绝。路的下方是一些用大大小小的石片堆成的“玛尼堆”,石片上刻满了藏族群众过石门时刻下的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和祈求神灵保佑的经六文。
进入石门关,站在从岩石上开凿的小路上仰望天空,令人头晕目眩,直耸蓝天的石壁上空,盘旋着几只苍鹰。怒江在两座峭壁的挟持下咆哮着向前奔去,两岸相隔仅80多米,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导游手指东面石壁介绍说,东面凹下去成门状的石穴叫天门,上面还有用藏文写的符。因各路神仙都迷恋丙中洛,均想占为已有,经常引起械斗,使人间民不聊生。玉帝知道后,派太白金星将参与械斗神仙的兵器全都放在石门里,又在上边贴了符,使丙中洛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为防止符被其他神仙揭去,偷走兵器,普化寺喇嘛就用油漆在石门上画了符,这个符经历了几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依稀可见。往里去,平滑的石壁上凸出一个酷似雨伞的石头,当地人称为仙人伞。原先石伞完好无损,个贪心的过路人见石伞漂亮,想占为已有,用枪打缺了石伞。传说此人刚到普化寺讨水喝,未进大门,就口吐白沫,死在门口。
有关石门关的形成,有一个美丽传说。很久以前,怒江和她的两个姐姐要到南方看大海哥哥,于是她们一路欢歌,从唐古拉山下来,怒江姑娘到了甲生后,山神的儿子见怒江姑娘貌如嫦娥,要娶她为妻,于是变成一堵门墙挡住了怒江姑娘。怒江姑娘执意要到南方而不停地发怒。山神的儿子说:我可撕开胸膛让你看看我诚实的心,说完就撕开胸膛,怒江姑娘乘机从撕开的胸膛中淌过,山神儿子的胸膛就变成了今天的石门关。石门关形成后不久,居住在江东的怒族伙子看中了怒江西岸的一个姑娘,开始只能隔江相望,互相对歌。时间一长,通过歌声加深了感情,但滔滔江水使他们无法相会,双双得了相思病。天上的月老见他们这么痛苦,就派弟子到石门关上架巨
石。这块巨石必须在鸡叫前架上去,可这位好酒的弟子到丙中洛后,为怒族的咕都酒所陶醉,喝了一碗又一碗,喝着喝着就睡着了,他醒来时天已亮,这块巨石无法架上去,只好藏在孜当的森林中。由于月老弟子误事,这对恋人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他们每天隔江相望,盼望新的神仙给他们架桥,但终究没有架成。石门关东侧怒江边,有个登雀乃仙女洞,夏日江山淹盖,只有冬天才能进入。洞宽敞明亮,有石乳、石房等。每年的二月初,当地怒族群众都要过江进洞,祭祀仙女洞。
在纳依夺村,我们到怒族老人家讨水喝,老人手指嘎娃嘎普说,嘎娃嘎普上有很多深不见底的湖泊,上世纪30年代末,当地人上山求雨,在阿莫洛底湖见到了一架失事飞机,还救了一个英国飞行员,这个飞行员曾在普化寺休养过很长一段时间。
告别了老人,我们走进了帕姆乃仙女洞。这是个方圆约6平方米,高约5米的大溶洞。洞口左右两侧,分别凸出两个酷似牛头的大石,洞中有一个似伞巨石悬在空中,离地仅0.5米。靠里面有一对石乳,石乳南侧有一条状石,极似男根。北侧荫蔽处的石壁上有一行椭圆形石头,内有一个小洞,似一女阴。当地婚后未孕的妇女常到此抚摸石阴,捡几个石头回去,祈愿生育。平时,洞内只有石牛头和石伞出水,一量有喇嘛的念经声或女性祈祷声,石乳也会出水。声音结束,石乳也停止出水。在出水时,—旦有男性俗人闯入洞内,石乳即停止出水,并冒出百色气体。
仙女洞北侧约10米处的石岩上,有一池清水,冬暖夏凉,池中的水从不见落下,也不见溢出,打了多少水,里面的水还是一样多。天旱大雨年年如此,从不干涸。池前石壁上,有两个深深的马蹄印,旁边还有个拴马桩,当地群众认为这是居住在嘎娃嘎普的神马的饮水处。在水池与仙女洞之间,有一个石缝,据当地老人说,他们年轻时,洞口较大,大人也可钻进去,内有石人、石马、石桌等,但深不见底。于是他们放了一只小鸟进去,7大7夜后,小鸟才从贡打仙女洞飞出。因在洞内放鸟,得罪了神仙神仙就把洞口封了,至今也不肯开启。
从仙女洞前向南眺望,贡打神仙如同一只昂首的狮子,注视着丙中洛坝子。那神态,总让人想到了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