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龙”际会的保山地区,山雄水奇,众多越江跨河、连山接衢的古今桥梁,构成了一道特殊而壮丽的风景线。举世闻名的古“西南丝绸之路”迢迢西去,正是倚仗着一道道凌空卧波的飞虹才变天堑为通途,“一跨能穷天外天”(诗僧担当语)的。
曾在断岸裂石、浊浪排空的澜沧江上渡人无数、历尽沧桑五百余载的霁虹桥,东连博南山之“九曲十八盘”,西接罗岷山之“梯云路”,一直享有“天南锁钥”、“西南第一桥”等盛誉,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作。据《永昌府志》载,霁虹桥,亦称兰津渡,古“以篾绳为桥,攀援而渡”,三国时,“武侯南征,架木桥以济师;元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全长106米,由18根环扣式巨链构成的铁索悬吊式“霁虹”大桥,则建成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5世纪70年代前后),为干里古道之上最为卓绝的人文景观之一。当年才情冠世的大诗人杨升庵登临斯桥,曾感慨万千,写下了《霁虹桥》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
腾蛇游雾瘴氛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
中原回首逾万里,怀古思乡何限情。
令人痛心的是,这座久负盛名并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我国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铁索桥,不幸于1986年雨季毁于上游大江断流后的洪峰,如今唯余断链残墩,已很难让人想象其昔日的风姿。游人至此,也只能“怀古思‘桥’何限情”了。
如果说,在史籍中熠熠闪烁了数百年的“沧水飞虹”曾以其历史的辉煌享誉于世的话,那么,在“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开的双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桥,则以历史的悲壮永载史册。
三桥之中,惠通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著名。在抗日战争中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可行的国际陆路交通线、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咽喉孔道。为截断我外援,日军大本营曾组建“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并于1940、1941两年中先后26次出动飞机对惠通桥实施狂轰滥炸。然而几乎就在这期间,还是有45万吨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惠通桥运入,大大增强了我抗日力量。1942年5月5日,当伪装“难民”的日军逼近桥头的千钧一发之际,中国远征军工兵引爆大桥,正式通车不满四年的惠通桥在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中桥毁链断,滔滔怒江复为天堑,而据美空军侦察报告“可能在十天左右到达昆明”的入侵日寇,由此被远征军堵截于怒江之西直至溃灭。
惠人桥(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30年,历时九年方成。由于其地江面甚宽,建桥时利用江中礁石筑成三墩,其中墩“就江心大石复以巨石垒之,周围广40余丈,围以墙,两岸以铁索贯于中,墩高52丈(按:“丈”疑为“尺”之误),悬空飞渡”(《永昌府志》),遂成“永昌大道”。龙陵沦陷时,龙云之子、腾龙边区监督龙绳武竟授意腾冲官绅:如敌人入境,只好投降当顺民。同时令其所辖一部“护路营”押运他搜刮来的70驮鸦片、玉石、象牙等财宝逃往昆明,过江后恐日军追上而将惠人桥过早拆除,以致赴腾开展游击战的远征军预备二师因此延误了三天宝贵的时间而痛失战机。
双虹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为千里怒江之上的第一道铁索大桥。桥身全长162.5米,巧用江心石岛为墩,遥望如虹霓齐飞,蔚为壮观;故名。龙、腾相继失陷后,中国守军为防敌进,将其桥板拆除,并在东岸设置工事加以火力封锁。
三桥阻断之后,远征军七十一军沿江设防,与敌隔江对峙约两年之久。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全面反攻,左翼兵团惠通桥、打黑渡为主渡口,右翼兵团以惠人桥、双虹桥为主口,强渡怒江,从而揭开了中国抗击外族侵略史上全新也是全任的一页篇章。
如今,怒江之上的这三座古桥中,惠通桥虽已“退休赋闲”,但铁骨犹悬大江之上,那既“壮丽宏都”又“灵固巧便”的风采不减当年;惠人桥已废,但兀立江中的三个桥墩和东岸崖壁上“惠人桥”三个大字犹赫然醒目;双虹桥则历尽风雨,老而无恙,并继续履行着桥的义务,发挥“余热”。
分别建成于70年代的红旗桥、80年代的新东风桥和90年代的三达地大桥使狂荡不羁的怒江永远不再是行人的畏途。尤其是采用最新工艺技术建造的三达地独塔斜张大桥,独塔如擎天之柱,斜索如照地之光,又成新时代滇缅路上的卓绝风景。怒水沧江,古今桥梁史的立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