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人吃饭用的器皿叫"怒斯",这个称呼其实是傈僳语,意思为怒族的碗。但是,这种碗不是用陶瓷烧制的,也不是用木头剜刻的,而是用竹子编出来的,其形状也和我们日常使用的饭碗不一样,是大大小小的簸箕。
原来,在过去,怒族吃饭不用筷子,用手抓。直到今日,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节庆、红白喜事中,他们还要吃手抓的肉拌饭,回顾那悠久的古风。这种古老的进食方式,使用碗十分不方便,还不如用大一些的竹编,因此"怒斯"也就盛行并流传至今。
作为一种盛熟食的器具,其编织也就必须特别精细。有的圆圆的像一个盘子,下边有一个小底圈;有的还有一转口边,以免食物泼出去。型号有大小多种,最大的可用于簸筛各种粮食,装上饭后足够全家人享用。小的只有一个碗大,端在手中十分方便。
怒族人从山上砍来长竹节的材料,剖成均匀的篾片之后再仔细编织,无论碗大碗小,中间内侧都没有接头,所以非常光滑。怒斯的编织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小怒斯,造型美观,小巧玲珑,有的上面还编织出不同的花纹图案,令人爱不释手。
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放在家中作摆设。或是作为果盘,让客人在品尝水果的同时,也能欣赏到怒族竹编艺术。
扇子的形状五花八门,但基本都是上下扇动的,只有怒族的扇子大不一样,是全方位转动的"转扇"。怒族人用篾片编成圆形扇面,酷似古代宫女手中抬着的团扇。它的柄被固定在一个圆竹筒里,可以作360度的旋转。当需要扇风时,人们就转动竹筒,扇子也就滴溜溜地旋转起来,像一个电风扇一样,风力比较大,又十分省力。
这种转扇可称是扇中一绝,为我国的扇艺术大家族增添了一朵奇异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