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然回首:“香格里拉”
1995年6月,当一位姓萧的新加坡客人唱着《小白兔》这首动听的“香格里拉”歌曲来到中甸高原时,突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皑皑雪峰,无垠的草原,望不到边际的花海,神秘辉煌的寺庙,奇险灵秀的峡谷,淳朴的藏民……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寻找的“香格里拉”吗?客人们沉浸在神秘的人文和自然的美景中。不久,一股“香格里拉”热悄悄地在新加坡掀起。中甸神秘的“香格里拉”成了云南旅游界、新闻界的热门话题。从96年4月份起,东南亚客人不断到中甸,寻访神秘的“香格里拉”。人们突然发现,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祟山峻岭中,有一个四面被雪山环绕的神秘地方——中甸。到了这里,“香格里拉”式的美景自然映入眼帘,于是,“香格里拉”的聚焦点,对准了中甸。
西方人理解的“香格里拉”,是一种人间世外桃源的意 境。人们不分种族,不论男女,都能在这里和平宁静地生活。在“香格里拉”的社会中,没有战争、没有罪恶,人们可以欣赏到高雅的音乐,没有教派之争,多种宗教并存。在“香格里拉”,生命还可以达到水恒。
“香格里拉”在中甸
中甸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的原型,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其依据在于:
1、“香格里拉”是典型的中旬藏语方言。意为“心中的日月”,它是藏民心目中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同时,中甸县城古城名“尼日宗”、“独给宗”,意为中甸日月城,与“香格里拉”中甸藏语之意完全吻合。
2、“香格里拉”的环境与中旬。许多东南亚客人都对 我们说,起初,他们对中旬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原型 颇感怀疑,但到中甸后,他们找到了“香格里拉”的感觉,“雪山为城,江河为池”是中甸高原地理上最显著的特点。神奇的“香格里拉”峡谷群就在中甸西北部。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甸高原特有的清幽、宁静和几丝不被人了解的神秘。
3、中甸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个贸易集镇。希尔顿在书的“后记”中记述道:“‘香格里拉’是一个世界顶端的贸易集镇,很难到达那里,从云南来的中国苦力把他们的茶叶转送给藏族。”中甸是滇、川、藏“茶马古道”要衢和重要商品集散地。自唐以来,藏汉物资通过中旬中转流通,通过这条古道,产自云南普洱一带的茶源源不断地送往西藏。正如希尔顿所说的“从云南来的的苦力把他们的茶叶转送给藏族”。另外,也正是通过达条古道,一些产自思茅等地的热带水果被带到了藏区。
4、宗教与悠游闲放、与世无争的“香格里拉”精神。位于滇、川、藏三省结合部的中甸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还是各民族往来迁徒,相互交往的大通道。由此而产生了以藏文化为主体,兼有汉、纳西、白、普米、彝、回等民族文化的地域性文化,其中宗教文化更是绚丽多彩,独树一帜。中甸境内,有藏传佛教、懦教、道教、苯教、东巴教、伊斯兰教、佛道混合教。而藏传佛教中,又兼有格鲁、宁玛、噶举、噶玛等派别,这种多种宗教相溶共处的文化现象,在整个藏区,是别无仅有的,只有在传说中的“香格里拉”社会中才存在。
佛教:自唐传入,兴盛于明清,境内近50%民众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寺庙有松赞林寺、大宝寺、云登寺、承恩寺等。道教:清朝时传入中甸,信奉者多为汉族和纳西族。在中甸藏区建有道教庙宇,如1786年间修建的“城隍祠”,1832年修建的灵宫庙。儒教:又称儒佛、道混合教,在民国段绶滋的《中甸县志》中有记载。伊斯兰教:约在雍正年间传入中甸,在中甸县城西建有“礼拜寺”。苯教:藏民族原始宗教,祟信自然有灵,至今尚有苯教巫师。东巴教:纳西族的原始宗教。发源于三坝白地,是纳西文化的代表。
这一多种宗教并存的人文形态,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第六章中曾作了这样的描述:“除了喇嘛寺外,峡谷中还有一个道观和儒家的祠,张解释说‘各种宗教这里可以并存’”。在藏区,藏传佛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同化力,许多外来宗教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前,逐渐被同化,而趋于消亡,从清《西藏宗教考》、《西藏志》和民国时编著的《西康》等史料文献中看,数种宗教并存的现象,只存在于康区一带,而尤以地处藏汉结合部的中甸最突出。
中甸藏族,诚信藏传佛教,千百年来,藏传佛教在藏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而作为一种主体共识融入了整个生活,进而形成了一种唯我独有的哲学思想。如“动物”这一概念在藏语里包含二层含义,一是生命的意思,二是留恋或爱的意思,由此观念,藏家人也就养成了从不轻易伤害任何生命的传统习俗。正是这种珍视生命的观念,造就了藏民族热爱和平、热爱自然,力求将自己溶入自然,与大自然和皆相处达到生命轮回的永恒,也正是这种观念造就了藏民族悠游闲放、乐善知足的性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悠游、闲放、乐善、知足也就是希尔顿所说的“香格里拉”精神。悠游、闲放使人与自然相互理解和谐共处,造就了宁静平和的环境。乐善、知足使人类没有战争、没有罪恶,更没有贪欲。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这种悠游闲放,乐善知足的精神,在中甸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圆:
(一)各民族融洽相处,团结和睦。中甸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有汉、白、纳西、傈僳、彝、回、普米、苗等9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相融共处,从未发生民族械斗,身为主体民族的藏族,从不恃强欺弱。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染其他民族。
位于香格峡谷的上桥头村,村民多为清朝派驻此地的内地绿营兵,几个世纪来,与周围藏民和睦相处,相互联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1936年4月,当红二、六军团拖着疲惫之躯来到中甸时,松赞林寺的喇嘛们给红军提供了万担粮食,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贺龙将军挥毫书写“兴盛番族”四个大字,以此感谢“香格里拉”人的“乐善精神”。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甸藏民的观念中,生命的永恒,源于对生命的珍视。人活在世上一天,就必须珍视一切有灵性的东西,大自然最富有灵性,人类必须珍视大自然,这种超越了感性的对生命永恒的理解,使藏民族从不随意伤害任何弱小的生命,也从不破坏大自然。正是这种意识,使中甸至今仍保持着宁静的生活环境。在中甸,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甚至,只需出城两公里,就可看到人与珍禽黑颈鹤相融共处的融洽情景。
(三)各信其教,相安无事。如前所述,中甸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地区。这是中甸在民族文化上区别于其他藏区的标志之一。因为,悠游、闲放、乐善、知足的“香格里拉”精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乐善、知足的精神下,人们能彼此相容各自不同的信仰。因此,在中甸,人们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同时,还能信仰苯教和东巴教等。
5、神秘的“香格里拉”峡谷群
“香格里拉”峡谷群位于中甸县西北部,长约l00公里,宽30—40公里,由香格峡谷、里拉峡谷、巴拉峡谷、色仓大峡谷、碧壤峡谷和一些不知名的峡谷组成,大多数峡谷高差超过3000米。
“香格里拉”峡谷是这个峡谷群中的主体峡谷,峡口称香格峡,峡尾称里拉峡,全长约80公里,峡谷最宽处不超过80米,最窄处仅10余米,峡谷中石壁如刀切斧削,绝大部份至今尚无人迹所至,因此,在“香格里拉”峡谷中,目前仍有以下秘密尚待考察。
奇特的热带植物:“香格里拉”峡谷群的海拔高一般在2200米至3000米间,峡谷中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但最为奇特的是,1994年,在离“香格里拉”峡谷不远的奔子栏,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生长在地中海南岸及印度南部的名叫侧蕊草(粟米草料)和一种生长在南美洲的刺花莲子草的植物。这是植物学家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这两种热带植物。这两种热带植物为何能在本不适应其生长的环境中存在?这的确是大自然的一个秘密。棕榈林:在“香格里拉”峡谷群巴拉更示峡谷和占荣峡谷中,有成片的棕榈树林,这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植物,能在雪山峡谷中成片成林地生长,很让人吃惊。奇怪的脚印:在拉里峡谷中部,有一个中甸最大溶洞,当地人称赤土仙人洞,洞口峭壁上,有一个人脚印,五指俱全,与真人脚印无任何区别,当地人称神仙脚印,到底是谁的足印?又是如何形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奇异的吉地喊泉,“香格里拉”峡谷群吉地峡谷中,有一泉,泉眼居于洞中,人至洞前,大喊数声,一股温泉便从洞中喷涌而出。尼西幸福村药泉:在尼西乡幸福村旁有一泉,能治俗称“瘊子”的痼疾。“香格里拉”峡谷中那些未有人涉足的地方究竟有没有人类还未发现的生物。这些神秘的自然景观,是否与神秘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有某种联系。这也是一个秘密。那格拉寺:这座被希尔顿称为“香格里拉”寺的寺庙,是康区少有的既有喇嘛又有尼姑的寺庙,为何在民国二十七年间突然被毁?神秘的金矿:“香格里拉”峡谷有红山金矿、纳格拉金矿、巴拉金矿、碧壤金矿等,它们是希尔顿笔下的大金矿还是峡谷内另有金矿?总之,“香格里拉”大峡谷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峡谷中的秘密也正期待着人们去探求。
中甸这块刚刚才对外开放的净土,完整地保存了当今社会日益缺乏的宁静与乎和。成为人们寻找、向往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我们期盼一切热心“香格里拉”研究的人予以赐教,进一步揭开中甸“香格里拉”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