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康辉旅行社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旅游昆明康辉旅行社 >> 云南旅游攻略 >> 香格里拉旅游 >> 香格里拉游记 >> 正文
滇金丝猴透视【字体:
滇金丝猴透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8-24

  在我国的西南部分布着一列列南北向的大山和大江。这里,一座座耸入云端的雪山像头戴白盔、身披银甲的武士,气宇轩昂地守卫着这片土地。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桀骜不驯、一泻千里,把这里切割出一条条深达数千米的峡谷。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横断山脉地区残存着我国最后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里生活着云豹、小熊猫、藏马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其中,最珍稀的就是和大熊猫一样被称为“国宝”的滇金丝猴。

金丝猴家族


  提到金丝猴,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身的金光闪闪的长毛。其实,金丝猴并不都是金色的。那为什么把它叫做“金丝猴”呢?原来,这跟川金丝猴有关系。

  金丝猴共有四种: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除了分布在越南的越南金丝猴之外,其余三种都是我国所特有的。它们的数量都非常稀少,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除大熊猫之外的“第二国宝”。

  这四种金丝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有一对朝天的鼻孔。因此科学上称它们为仰鼻猴。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疣猴亚科仰鼻猴属。它们都以食叶为主。

  之所以把仰鼻猴称为“金丝猴”,是因为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仰鼻猴是生活在我国的四川的仰鼻猴。这种仰鼻猴浑身上下披挂着一身金灿灿的长毛,风一吹就掀起一层金色的波纹,因此俗称为“金丝猴”。


滇金丝猴的发现

  滇金丝猴的发现要追溯到1871年了。最早用文字记述这种猴子的是在中国传教的法国人大卫神父。四川的大熊猫,清朝皇家猎苑里的麂鹿(俗称“四不象”),都是经此人送到欧洲的。大卫神父曾在1871年写到,一些到过金沙江以南地区旅行的中国人告诉他,他们曾在那一带看见一种大型的黑毛长尾猴子,这是西方人对滇金丝猴最早的记载。1890年,一支由法国亲王带领的亚洲动物采集队在与云南相邻的四川省理塘县境内看见滇金丝猴,但未能采到标本。于是,采集队委托在云南省最北的德钦县传教的法国传教土索利·彼尔特特采集标本。当年冬季,彼尔特组织当地群众行猎,获得了7只猴子的标本,并将标本悉数送回到法国巴黎博物馆。

  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华德在1897、1898年根据标本对这一物种做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描述和报道,并正式把这一物种定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在动物学界,这是滇金丝猴作为物种首次被人类正式命名和记载。

  Rhinopithecus  bieti,是一个拉丁文的名字,Rhinopithecus是金丝猴属的属名,又可分为两部分:rhlno和plthecus。Rhino是鼻子的意思,pithecus是猴子的意思,它们合起来就是鼻子猴,或者说是鼻子很有特点的猴子,这就是指所有金丝猴的鼻子都几乎消失了鼻骨,所以金丝猴又称为仰鼻猴。bleti则为附加词,是采集标本的传教士彼尔特(Biet)的名字,以纪念他对发现这一物种所做的贡献。

  然而,在此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却再没有关于这一物种的任何报道。许多动物学者估计这个物种已经绝灭了。直到196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兽类学家彭鸿绥先生偶然在德钦县发现了8张滇金丝猴的皮,才证明滇金丝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区。此后直到197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马世来、李致样等人在德钦县阿东河一带的原始森林里观察到一群滇金丝猴,中国的动物学家才第一次在野外看到活蹦乱跳的滇金丝猴。1987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第一次从野外捕获四只滇金丝猴,首开野外捕捉和人工饲养的记录。

  从70年代后期开始,昆明动物所的白寿昌、杨德华、赵其昆、吴宝琦等研究人员先后对滇金丝猴作过一些研究,但是,对滇金丝猴的研究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滇金丝猴就像“躲在深山人未知”的隐土,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90年代初,随着本文后面将要讲述的研究人员翻山越岭,在悬崖峭壁、原始密林、荆棘灌丛中苦苦追寻滇金丝猴的足迹,滇金丝猴的众多秘密才一点一点地被揭开。
  
               滇金丝猴王国

  滇金丝猴至今还没有从地球上消失,全依赖于它们生活在高海拔、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高寒原始冷杉林中。这些雪山精灵终年生活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深山,有时甚至能在四千七百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觅到它们的行踪。因此被认为是除了人类之外,栖息得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在我国生存的三种金丝猴中,滇金丝猴生活得最高,生存条件也最恶劣,生命力也最顽强。

  滇金丝猴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片2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它们的活动范围西边以澜沧江为界,东边到金沙江,最北的一群位于西藏芒康县,最南的一群位于云南兰坪县和云龙县交界处的龙马山。其中,云南西北部的德钦县是滇金丝猴的主要分布县,共有6群大约700只,占现存滇金丝猴总数的一半,是滇金丝猴保护的重中之重。

  滇金丝猴又叫“黑仰鼻猴”、“黑金丝猴”、“雪猴”,而和滇金丝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藏族把它叫做  “知解”,意思是雪白的猴子。这是因为滇金丝猴刚生下来时全身雪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才渐渐变黑,但即使成年后也在胸、腹、四肢内侧和臀部保留了纯白的毛色。

  滇金丝猴体型粗壮,身上的毛又厚又长。它们背部和肩部的毛长可达150毫米,臀部的长毛可达250毫米。成年雄猴头顶长有一撮冠毛,就像姑娘额头上留的“刘海儿”。在所有灵长类中,除了人以外,只有滇金丝猴的嘴唇是红色的。而且滇金丝猴的脸较平,带些粉色,因此在面孔上是最像人类的灵长类动物。

小家族组成大社会

  滇金丝猴的王国有着自己严格的纪律。一个猴群就像一个井然有序的部落,平时多是集体活动,却又以各自家庭为小单位,每个家庭少则七只,最多的有十四只。

  通常十几个家庭组成一个猴群。猴群没有猴王。各个家庭之间友好相处,又往往保持着互不相犯的默契,两个家庭间的“红色警戒线”大概四五米远,超过了这个限度,被侵犯一方的大公猴就会扑到前方,抬起臀部胸贴着地面,整个身体朝前俯冲,并发出很大的低沉声音。剑拔弩张的结果往往是和平解决,侵入的一方会自知理亏退了回去。猴子家族间很少会发生真正的矛盾冲突,需要以武力解决。滇金丝猴是一夫多妻制。每个家庭由一个成年公猴,二至三只成年母猴和年龄在二岁以下的幼猴组成。大公猴体重可达30公斤,它们胸前雪白的毛和背部漆黑的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嘴唇比母猴的更要鲜艳,额头耷拉着一撮“刘海”。它身上的黑白毛色比母猴鲜明得多,屁股上是长长的白毛,浓密得像系了条白色的围裙。

  滇金丝猴的家庭是典型的“母系家庭”,雄性只是“母系家庭”的过客。成年公猴的体重至少是成年雌猴的两倍。这是因为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需要进行激烈的竞争。只有体格最强壮的公猴才能得到与母猴生儿育女的权利。而这也就保证了它们的后代的强健,这对于滇金丝猴这个物种的生息繁衍是至关重要的。

  大公猴在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一副威严的表情,只是在休息时会溜到某个宠爱的母猴旁,让母猴给自己理理毛享受一番,偶尔公猴会抱一下母猴,表达爱意。

  滇金丝猴家族有着照顾幼小的传统。当它们到溪边喝水时,大公猴通常在一边坐镇监督着猴群的秩序,带着婴猴的母猴会理所当然地先喝,然后是身有残疾的猴子。最后才轮到尚未成年的年轻猴子,它们一般在两岁左右,还没有成立家庭。

                淘气的幼猴

  猴群中最受优待的是刚刚出生的小婴猴。有时候,调皮的小婴猴会抓住大公猴的尾巴荡秋千。大公猴虽然很生气,但也只好强压怒火听之任之了。

  还在吃奶的婴猴和年纪稍长的幼猴是猴群中最活跃的分子,它们蹦来跳去没有一刻安静,整个猴群觅食甚至睡觉的时候,婴猴和幼猴也会聚到一起耍闹。

  瞧,两只小猴在一个已经干死的树杈上追打了起来,一只小猴不知因为什么事生气地独自跑到树杈尖,它的尾巴自然垂下,另一只小猴就挑逗地拍打了几下它的小尾巴,小猴理也不理,另一只就猛地抓住它的尾巴,生生给它拽了下来,于是又是另一番的疯狂追逐。

  当你走得离猴群足够近的地方,肯定会听到树枝折断的声音,再细听,你还能听到“呓呜呓呜”的声音,这就是婴猴和小猴玩耍时发出的快乐的叫声。

  母猴采食的时候,就把婴猴交给了它的“哥哥姐姐”,让它们抱着。“哥哥姐姐”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爸爸妈妈”,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就是猴类早期的做“爸爸妈妈”的教育。

  小公猴长到三岁左右要离开父母,但仍跟随猴群活动。等它成年后,就会去追求异性,组成自己的家庭。当然,这是要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的。

“警卫员”

  当危险出现时,最先叫唤起来的是亚成体,也就是正处于青少年期的猴子。但它们的惊叫不会引起整个猴群的骚动,大家只看上一眼就继续自己的活动。为猴群充当警卫员的是不带婴猴的母猴,她们一叫,整个猴群就会意识到:麻烦确实来了。有时猴群会全部跑开。如果威胁来自于高空盘旋的老鹰,大公猴就会马上担负起保护家庭的任务,迅速跑上树顶,并发出低沉的警示声。整个猴群也会发出“呕嘎、呕嘎”的叫声,带着幼猴的母猴会下到最安全的树中部,原本活跃在树冠的亚成体会跑到树的最下方。

一天的活动

  清晨,第一缕晨光刚刚泻进森林,滇金丝猴就起床了。它们绝不会贪床睡懒觉,因为经过一晚的消化,它们早就饿了。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取食。滇金丝猴吃的主要食物是一种长在冷杉上的树挂地衣——松萝。松萝长长的,就像一把一把的大胡子,因此当地老百姓叫它“树胡子”。松萝靠吸取冷杉的营养来养活自己。如果松萝太多了,冷杉会因为营养全部被吸光而死。

  松萝的营养成分不高。它的蛋白质含量较低,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因此,滇金丝猴每天必须吃掉大量的松萝才能维持它所需的热量。

  滇金丝猴似乎早就意识到松萝是自己安身立命赖以生存的口粮,它们从不会死守着一片林子,没有计划地吃完了再想办法,而是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游荡,今天吃这里的明天又换那里的吃。这样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松萝享用,又可以控制松萝过分蔓延,以至“杀死”冷杉。

  冷杉为滇金丝猴提供食物和隐蔽所,滇金丝猴为冷杉清除“吸血鬼”,冷杉一松萝一滇金丝猴,谁也离不开谁,三者之间就这么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

  不过,滇金丝猴也吃别的东西。春天到了,各种阔叶树发出嫩芽。滇金丝猴最爱吃芽苞,尤其是花楸树的嫩芽。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地方生活的猴群还会吃竹笋和竹叶。就好像一年到头吃粗粮,偶尔改善一下,吃点儿细粮和水果,滇金丝猴当然高兴了。

午  休

  到了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猴群便三三两两地靠在一起,开始它们的午觉。午睡对于滇金丝猴是非常必然的。午睡可以让食物在消化道内充分发酵,以消化所摄入的纤维素。这是所有以植物茎叶为主食的疣猴类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们会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通常是一片突出的大岩石,然后划分好“势力范围”,严格按照一家一块儿地方地休息着。成年猴大多闭着眼,让阳光暖洋洋地晒着自己的身体。但亚成体和幼猴是绝对不会休息的,只要长辈一闭上眼,它们就都聚到一起耍了起来,你追过来我追过去,这个跳下去那个又跳上来,很是快活。

  母猴偶尔会抬起眼皮,确认自己的宝宝没有惹什么祸,没有出什么危险后,就又会垂下眼帘接着休息。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猴群的午休结束了,醒过来的母猴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呼唤小猴回到自己身边,有的小猴会试探性地慢慢往母猴靠近,等离近时,母猴会一把抓过小猴,小猴也就明白游戏结束了,会顺从地抓着母亲的肚皮,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更淘气一些的小猴则会继续追逐打闹,它们的妈妈就会强硬地蹿到它们面前,一把抓了回来。

夜  宿

  黄昏了,活动了一天的滇金丝猴该休息了,找夜宿地点的活儿通常交给没有婴孩的母猴。选择的地方最矮也要高于地面四米,离地面很近的枝杈会让它们感到不安全。它们睡觉可不像我们人类一样,必须要有一块儿地方平躺下来。而是一家人抱成一团,垂着头就这么进入了梦乡。

  睡觉的时候,大公猴都是依靠着树干,身子冲外,带着婴孩的几只母猴都向着大公猴并紧紧搂抱着,再外一层是年龄稍长的幼猴,然后是没有婴孩的母猴,最外一层则是正处青年时期的亚成体。从睡觉时从近到远的结构来看,滇金丝猴家族很讲究照顾弱小。它们这种睡觉方式是对当地严寒气候的一种适应。它们在睡觉时相互拥抱在一起有助于保持体温,体内的热量就不像平躺在地上或树上那样容易散发掉。

季节性

  滇金丝猴的行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四、五月份的时候往往在低海拔的地方活动,这里生长的阔叶树刚刚冒出它们最爱吃的嫩芽。过了一段,高海拔的地方开始渐渐变暖,长出食物,滇金丝猴就开始往山上移动。到了五、六月份,藏民要把牛群赶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夏季场,滇金丝猴便会上到更高的足有四千多米的冷杉林里,躲开人们的干扰。

  秋天是猴子的发情期。每到达时,森林里就会传来公猴为争夺配偶而厮打的声音。此时的公猴非常好斗,它们毗牙咧嘴,露出又尖又长的犬牙来威胁对手。
来年三月或四月,母猴生下小猴。到了五月,才一、两个月大的小猴开始尝试着离开妈妈的怀抱,在树枝上蹒跚学步了。


过流石滩

  平常滇金丝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冷杉林中活动。但是,有时为了转移到新的觅食地,滇金丝猴群要翻过雪山哑口,因此必须要越过流石滩。这是统计猴群数量的最好时机。由于没有森林的遮挡,考察人员在远处就可以通过望远镜清清楚楚地观察猴子的个体,也可以准确地计数。

  4500米以上既见不到森林也见不到成片的草甸了,这里的岩石没有任何遮拦地白天受到太阳暴晒,夜里气温又骤然降到零度,昼夜温差过大,天长日久岩石便分裂成细碎的石块儿,千百万年就形成了流石滩。

  流石滩举目望去是一片黯然的灰色,但只要你细心观察,还是充满了勃勃生机,石头缝里、悬崖边,景天在迎风飘舞,雪莲在怒放,虎耳草、绿绒篙姿态各异。
滇金丝猴非常谨慎。它们一般都会在翻山前的头一天晚上住在山脚,第二天再早早起床翻山。

  它们一般先在森林边缘徘徊观望起码半个小时,然后“派”一个家庭做“先头部队”,而其它家庭仍留在森林里观望。只见这个家庭里的大公猴出来探路了。它小心翼翼地走几步就停下来东张西望一番,确定没有危险才继续往前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好几分钟才走到流石滩的另一边,回过头来张望。然后,这个家庭里的其它成员也一个接一个地沿着大公猴的路线越过流石滩。通常是母猴走在前面,亚成体、幼猴跟在后面,而婴猴则扒在母猴肚子下面。

  接下来,又有四、五个家庭照着第一个家庭的样子越过流石滩,而先过的家庭则留在原地继续观察。这时,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没有危险了。于是,猴群分成上、中、下三路,迅速通过流石滩。而先过的家庭则有在找东西吃,有的领先向垭口爬过去。等到猴群全部翻过垭口,往往要历时两到三个小时。

危机重重

  其实,以前滇金丝猴的分布区很广。但是,随着人类不断的扩大他们的地盘,森林被砍伐,金丝猴只好一点一点地退缩到海拔越来越高的山上。现在根据科学家的调查,滇金丝猴自然种群仅仅有13个,整个物种也只剩下一千到一千五百只。

  而且,滇金丝猴栖息的原始森林已被公路、村庄分割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的。滇金丝猴就像生活在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孤岛上,各个种群之间根本无法往来,也就无法“通婚”。在科学上,这是很危险的。由于它们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只好近亲结婚,造成了基因退化。对于整个物种的繁衍非常不利。

  更糟糕的是,滇金丝猴还常常受到人类的直接威胁--捕猎。滇金丝猴生活的地方生活着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本来藏族信奉佛教,认为滇金丝猴是人类的远亲,不能伤害它们。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很多藏民改变了观念,也开始捕猎金丝猴。由于商业部门收购滇金丝猴的骨、肉和内脏来制药,因此,猎杀滇金丝猴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傈僳族、彝族等民族本来就有狩猎的传统。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当地人经常猎杀金丝猴吃肉或用猴皮做包裹婴儿的襁褓。当地人相信用滇金丝猴皮做成的襁褓不仅经久耐用,也可以避邪。为了猎杀林麝牟取麝香,当地人还满山遍野布下钢丝套,而到地面觅食或玩耍的金丝猴常常会被误伤。
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以来,当地人对猴群围追堵截、肆意捕杀,造成了滇金丝猴的数量下。在白马雪山东坡,从1978年到1981年三年内就有139只滇 金丝猴被杀!在兰坪县富和山地区,50年代尚有数百只滇金丝猴。但是,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至少要对这群滇金猴进行了一次围猎,有时甚至一年三、四次,每次就打死十几只,到了90年代,这里的猴群仅残存80几次。

终于有了避难所

  为了保护滇金丝猴及其生态环境,云南省政府于1983年批准在德钦县白马雪山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之后,栖息于此地的滇金丝猴的生存危机才逐渐缓解。保护区一成立,首先下工夫制止大规模捕杀滇金丝猴和其它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十年间,白马雪山保护区处理了l07件破坏森林和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案件,没收各种枪支47枝,上山清理钢丝扣五万多根。这些措施对保护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的数量已回升到600多只。

  随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将有滇金丝猴栖息的鸿拉雪山也划为自然保护区,云南省丽江县也将有滇金丝猴栖息的老君山划为自然保护区。2001年,紧邻白马雪山保护区的施坝林区和维西县的萨马果林区也被划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兰坪县的富和山正在申请成立云岭自然保护区。这样,有大约半数的滇金丝猴可以在保护区内得到庇护。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