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重建“品”字三坊之后,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又在昆明最古老的东、西寺塔之间建成宽约15米,长约240米的仿古街区,刻意营造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证之史实,有关东、西寺塔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陈文等纂修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的“古迹”条:“双白塔,在城之南,一在觉照寺(亦称常乐寺),一在慧光寺。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这里所说的蒙氏嵯巅,指唐代南诏丰祜时弄栋节度使王嵯巅。他聘请了修建大理三塔的著名工匠尉迟恭韬施工建造,两塔自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兴建,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竣工,历时30年。
双塔东西遥峙,气象巍峨,是云南现存最早的古塔之一,也是昆明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寺塔又称慧光寺塔,耸立于昆明市东寺街中段西侧,与东寺塔对峙,塔高36米,为四方形密檐空心砖塔,形状与大理崇圣寺三塔之主塔相似,部分塔砖上保留有梵、汉文经咒及烧砖窑户印模。明清两朝均对西寺塔作过修补,但仍保持了唐塔昔日面貌。
东寺塔又名常乐寺塔,位于昆明市书林街中段东侧,塔高40.57米,也是四方形密檐式建筑。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83年),昆明发生大地震,东寺塔倒塌。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仿西寺塔式样,东移百步重建,历时4年完工。东、西寺塔每层外部四面均有一小佛龛,内塑佛像一尊;塔顶有4尺,高约2米的铜铸金鸡飞立四角,顶尖有铜葫芦宝顶。1979年3月,一场风暴将东寺塔宝顶吹落,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请来大理维修三塔的名工巧匠,按宝塔原形修复如故。
在新建成的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中段南侧,矗立着重建的“近日楼”。 据史籍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9月,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将士入云南,年底,明军消灭梁王,沐英驻昆为镇守国公。沐英任职期间,对昆明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明洪武十五年起,将历代在昆明所筑的土城,第一次改筑为砖城———云南府城。据《南诏野史》及《云南备征志》卷八记载:城周围九里三分,“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高二丈九尺二寸,向南。城共六门,上各有楼:南门曰丽正,楼曰近日(原名“尚明”,有“尊尚大明”之意,清总督范承勋易今名)……居南门西偏者为钟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关,跨隘街市……”。清代昆明城市规模,基本沿续了明代以来的状况。明、清两朝,大南门近日楼外,如三市街、珠市桥、金马碧鸡坊、东寺街等,“房屋栉比云连,货物堆山塞海”,为相当繁荣之市场。
民国时期,近日楼仍然“画栋雕拱,固庄严犹在也。”至1924年,拆除南城丽正门左右城垣,“而于近日楼则加以修饰,使增壮丽”,“雕漆描彩,画栋飞檐,都仿照北京的正阳门进行。”“沿月城旧址,筑石块马路为环形……路中有椭圆广场,则缭以铁槛,筑池种花,营为街市公园”。园因楼得名“近日公园”。
近日楼,俗称“大南城”,为两层城楼,高约20米,楼底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40米,城楼东、西两侧各有宽约3米的数十级石阶通往二楼。城楼底层正中,有高大的城门洞口,贯通南北(今重建之城门洞口,似比原来的略小些又在北面城楼底层东西两侧城墙上,各增开四道玻璃窗,笔者认为欠佳)。两层城楼宽敞明亮,一楼四周有雕花础石围栏和走道。二楼正中屋檐下,高悬着清康熙年间,名驰海内的大书法家阚祯兆手书的“近日楼”三字烫金大匾(匾上署名为清康熙年云南巡抚王继文,阚为王之师爷)。近日楼下层悬挂着“解愠阜财”四字斗方,两旁是袁嘉谷之题联:东西双塔,金碧两坊,云灿星辉光于中夏;烟火万家,湖山千里,忧先乐后式是南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在陈赓、宋任穷率领下进入昆明,受到十多万昆明市民的热烈欢迎。解放军的队伍由金马、碧鸡坊前,浩浩荡荡进入市中心,陈赓、宋任穷两位将军登上近日楼,在这里举行了庄严盛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人民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近日楼和昆明城一道进入光明的新时代。195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昆明所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旧城改造中,近日楼被拆除,拓修成东风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