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梅里雪山的传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8-24 22:33:5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云南的公路特点是盘山、险峻、多拐弯,汽车翻过了不知多少座山,在快到德钦县城的一路上,我被前方处在同一条主山背上的五座非常美丽的雪峰所迷住了,那是我平生所见的最耀眼独具魅力摄人心魄的雪雪山自然景观,她们像五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姐妹,静静地耸立在阳光下闪烁着异彩。当时,我只是惊诧那自然景观的神奇,后来回来查阅资料,才知道,那是云南最高峰“卡格博峰”的主山脉,据科学考察资料介绍,这五座雪峰是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自然景观,与梅里雪山另外八座山峰合称为“太子雪山十三峰”(现在习惯统称为“梅里雪山”),有关十三峰的神奇动人的传说广为流传在当地的藏民中。藏民族将这些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雪山视为神山,每一座山都是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我们这些旅行者进入他们的领域,多少要懂得一点常识和尊重他们的习俗。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的车抵达位于横断山脉的德钦。横断山是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地方,“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我一路在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险。车在一处可以将德钦全貌尽收眼底的山坡停下,我们从上向下俯视,夕阳下的德钦县城,是山谷里的一条街,建筑物因地制宜而建,没有高楼,但别小看这里呢,看历史资料得知,德钦是从康巴语译音而来,意为“极乐太平”。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南北朝时代这里就建郡,由于毗邻西藏和四川,处于三足鼎立之地,是古tine“茶马古道”的汇集点,直到现在,各地的商贸往来依然相当频繁。

  视平线前方,是云雾缭绕着的一座座雪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时隐时现,神秘莫测。这里属于高原地带,平均海拔有三千五百米以上,日夜的温差较大,虽然平原地带此时是三伏天,但这里却要穿毛衣;紫外线辐射强,当地藏民的肤色红黑红黑的,不论男女的个头都很高,脸型狭长,高鼻梁,大眼睛,显得很健康、漂亮。这里的藏民为康巴藏族人,是藏族中的一个支系。

  汽车从德钦县城旁边经过,又攀上云雾缭绕的山峰,来到了位于德钦县城八公里的飞来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喇嘛庙,建在山坡上,规模不大。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不在大,有神则灵。当年十世班禅大师曾在这里做过法事,里面供有卡格博(云南海拔最高主峰之神)的神像和大量藏经;这里也是四川、西藏甚至青海的喇嘛教徒都争先前来朝圣的地方。因为这座庙宇处在一个非常开阔、可以在这里一览梅里雪山全貌的好位置上。周围可见“玛尼堆”,上面插着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风中飘曳。山坡上,成片的青稞熟了,泛着金黄色;庙寺旁边的木楼上,挂着风干的几只羊、犬用以祭祀神灵;楼顶上还种植了几株红艳艳的虞美人,为这肃静的庙寺增添一道靓丽的色彩。庙外两侧墙边各挂置着五个转经桶,据说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并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绕庙一周则可带来好运。不论是否灵验,也得“入乡随俗”吧。

  走出飞来寺登上山坡回顾四周,此时,山那边云雾缭绕,不见太子十三峰真面目;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耀在飞来寺上,衬托着藏民居、成熟的青稞、飘拂的经幡,飞来寺显得格外宁静、神圣。我站在山坡上选好角度照了很多张相片。

  道路的前方见一白塔,据介绍是为纪念十世班禅视察德钦建造的,蓝天白云经幡下的白塔分外圣洁。我跟着藏族导游,穿过一大片麻栎树丛,来到了梅里雪山观景台,视平线前方就是我神往已久的太子十三峰,夕阳下的云雾很厚,山头茫茫一片,难识神山真面目。山涧下是奔腾的澜沧江,似乎听见风夹着江水的流动声在神山上空悠游,此时心境如浮云般缥缈。我作个深深的呼吸,在静静等候,看看是否有奇迹出现。

  藏族导游尼玛是个豪爽健谈的康巴汉子,“尼玛”在藏语中为“太阳”之意。尼玛自我介绍他在成都当过几年兵,家里就住在梅里雪山旁,澜沧江畔,家中有五个兄弟分别以日月星辰命名。他说:前不久,有几个日本摄影师来这里采风,但太子十三峰就是不露面,那可是神山哟,不轻易向外人袒露真面目的。这几个日本人足足等候了六天,还是见不到卡格博峰,仍然不死心,继续等待……。如此看来,我们今天也要等待下去了。

  我向观景台附近张望,见一座用栏杆围住的石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人们为纪念在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时不幸遇难的17位勇士而建造的纪念碑。纪念碑高约1米,碑的基座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大理石雕凿的石碑上,镶嵌着一块铜牌,铜牌的两端分别用中日两种文字镌刻着“秀峰大地静照相,高洁精神在其间”“首次向梅里雪山挑战的勇士们在此长眠”;铜牌的中央,有一行呈弧形的藏文;碑的最下方,刻着17位中国和日本遇难者的姓名,其中有六个中国人,十一个日本人,除了各自的队长有40岁外,其余人的年龄大都在30来岁,最小的仅21岁,正值青壮年,是人生的大好时期,他们却永远地长眠于此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人类为了勇攀高峰从来也没有因为有牺牲就停歇过。

  我到纪念碑旁的密林里采撷了一束黄色的小花,轻轻地放在碑的基座上,深深地三鞠躬,默默地致意,我钦佩他们的精神。

  关于这个登山队的消息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了,电台和报章曾经报道过,因为我一向对自然和探险之类的消vrst较关注,想不到今天我会来到他们长眠之处拜谒英灵,百感交集之余,为他们的无畏和献身精神所鼓舞,他们的壮举激励后来者勇往直前。在人类多次征服海拔为8848米珠穆朗玛峰的今天,迄今为止,这十年间,先后有近十支日本和美国的登山队先后来这里攀登卡格博峰,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这座被誉为“孔雀翅膀上的明珠”的梅里雪山上的主峰(海拔才6740米),依然保持着原始状态、是从未有过人迹的处女峰,可见它比珠峰更难征服,但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向往,它对中国和全世界的高山探险队(家)来说是魅力无穷的,总有一天,人类会登上它的头顶。

  传说中的“卡格博”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大臣,是一位头戴银盔,身着白色战袍,手持银箭和银鞭,骑着一匹白色神马,十分威武英俊的王子,是当地藏民信奉的神明的化身。自古到今不但为附近的藏民所崇敬,而且来自西藏、青海和四川以及更远的甘肃,笃信喇嘛教的藏民,每年都成群结队或单个前来向卡格博朝拜。信徒们有自己专门的传统朝觐路线,他们先到登贡寺和飞来寺敬香,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沿雪山麓磕头朝拜。据说卡格博是属羊的,所以每逢羊年,远近属羊的藏民全都牵着羊,跋山涉水,不辞艰辛来这里“转经”(围绕太子雪山跪拜一周)。途中常有朝拜者的尸体,在藏民们看来,朝觐途中死去是升天了,超度了苦海,是人生最大的福分。我们一群游人围着尼玛,听他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为之而感动,沉浸于传说之中。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信徒们如有幸登上布达拉宫朝觐,在布达拉宫上向东南向眺望,如果能够看到卡格博的白色顶峰的话,那将是一生中最大的福气。尼玛娓娓地向我们讲述着那一个个古老而传奇的故事,令我们大开眼界和向往就在眼前的神山风姿。

  游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寂静的远山云霞蒸腾,夕阳下,眼前的五彩经幡在呼啦啦召唤。我们围着尼玛,面向神山,唱起悠扬的歌曲。尼玛的歌喉很好,我们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从尼玛身上,我们感受到藏民族的淳朴和热情好客,一曲《康巴汉子》,粗犷、高亢;又一曲《走进西藏》,令人神往那布达拉宫的殿堂;“在每一天的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银色的神鹰来到古老的村庄,雪域之外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用歌声感动神山,“神山不说话,圣水捧哈达,千年的阳光留住了你,一片丹心在天涯……”

  神山真的不说话,也不露面,但我们的歌声,我们美好的祈愿,永远地留在这传说中的雪山深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