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避暑拉动昆明暑期旅游经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18 15:07:39  文章录入:昆明康辉  责任编辑:昆明康辉

       伴随着秋季新学期开学军训的脚步,暑假旅游高峰完美谢幕。记者今日从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避暑名城”,昆明市的暑期旅游经济再次迎来井喷。6-8月暑假期间,昆明市共接待游客总量4031.14万人次,占1-8月游客接待总数的40.02%,同比增长11.98%;旅游收入609.75亿元,占1-8月旅游总收入的43.35%,同比增长36.55%。
       全国各地6月份开始出现的高温天气,让避暑成为暑期旅游的第一大动机。进入暑假后,昆明舒爽宜人的气候迎来了避暑游客的激增。
       避暑游经济发展走势喜人
       自2016年“第十三届(2016)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昆明被评选为全球避暑名城后,坐拥得天独厚气候资源优势的昆明,于2017年和2018年再次蝉联榜首。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避暑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昆明毫无疑问的再次成为全国第一避暑目的地。
       夏无酷暑的昆明,总能在暑期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避暑、消夏。记者在《昆明市暑期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看到,2018年最受欢迎的避暑目的地前五名依次为昆明、丽江、贵阳、兰州、西宁。当全国各地热浪滚滚时,年温差全国最小的昆明仿佛安装了一台天然空调。在全国来昆旅游人数较多的省市中,四川省、广东省、重庆市位列前三甲。不难看出,这三处都是全国排名靠前的高温地。
       从“入昆游客”的出游目的数据分析来看,云南省外游客中,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游客比例为53.43%、以外出回家为目的的游客占比为17.39%、以中转为目的的游客占比为10.71%,以避暑避寒为目的的游客占比为12.01%,依次排名前四。云南省内各州市游客中,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游客占比为20.47%、旅游观光为目的的游客占比为16.56%、以外出回家为目的的游客占比为14.62%,依次排名前三。暑假期间,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游客总量比1-8月的平均水平翻了2倍,占比高达36.31%,相较于2017年,该比重比增长了1.99个百分点;暑期来昆避暑的游客持续增加,比1-8月平均水平翻了近3倍。休闲度假游产业和避暑游产业,正在成为昆明旅游产业的新蓝海。
       高铁+改变入昆游客交通方式
       除了休闲度假避暑的“旅游刚需”数据分析外,“入昆游客交通方式”的选择变化数据,也是值得业者关注的焦点。
       记者在《报告》“入昆游客来源数据分析”一栏看到,2018年6-8月,昆明市接待的游客中云南省外游客共计1994.19万人次,占所有游客的49.47%;来自云南省内各州市的游客共计2002.92万人次,占所有外地游客的49.69%;接待海外游客34.02万人次,占所有游客的0.84%。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6-8月,“入昆游客”选择航空、铁路、客运、高速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比例分别为:15.34%、36.24%、7.65%、40.77%,相较于2018年一季度,选择铁路作为入昆交通方式的游客占比提升了11.64个百分点。随着云南省内多条高铁路网的正式开通运营,作为云南省会城市和多条高铁路网始发地的昆明,“入昆交通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难看出,高铁网络的日益健全,在提高旅游出行速度与效率的同时,也推动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快行慢游”的“高铁旅游”新趋势,正在以其“高密度、公交化、大运量”的特点,影响老百姓的出游理念和习惯。
       散客游需求倒逼产业结构转型
       每次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性突破,都深刻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云南旅游产业自高铁入滇,正式跨入“高铁时代”以来,“千里高铁半日还”“高铁3小时生活圈”“乘着高铁一路向西过周末”等新概念此起彼伏。与之携手而来的,便是散客游市场需求占比的节节攀升,倒逼着昆明旅游产业结构转型。
记者在《报告》“游客参团分析”一栏看到,2018年暑假期间,大多数国内游客依然选择以散客方式来昆明旅游,其中散客所占比例高达89.36%,参团游客仅为10.64%。在昆明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类别排名依次是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餐饮美食、温泉养生和其他及特色商品。像石林冰雪海洋世界、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旅游文化名城等旅游新业态、新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强。暑期以来,新项目的游客接待量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以上两处新景点,在主要景区(点)的游客量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9.7%。
       乘坐高铁或自驾来昆明旅游的散客市场红利,催生了手机终端旅游业务模式和产品结构的新一轮变革机遇。资深旅游业者表示,交通方式变革后的自由行散客群体,目前已成为目的地市场白热化争夺的焦点。作为目的地的散客业务服务提供商,昆明的业者更需要完善旅游要素产品的丰富度,构建消费者保障体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服务结构转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